【金融赋能激发消费新活力】
编者按 消费既是经济增长的引擎,也是人民美好生活的直接体现。当前,我国商品消费升级加速推进,服务消费需求持续迸发,新型消费业态蓬勃生长。为强化金融对消费的支撑作用,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通过一系列精准有力的金融“组合拳”,为消费市场注入源头活水。本期深度报道聚焦这一重要政策,从多维视角解码金融赋能消费升级的路径,深入分析金融政策如何通过完善收入增长机制、创新财富管理工具、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长效举措,从根本上增强居民消费能力与信心,推动实现从“能消费”到“敢消费、愿消费”的转变。
政策层面的密集部署,正推动中国消费金融行业加速驶入“信用驱动”的新航道。近日,央行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健全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以信用建设推进信用贷款投放”。这一部署,标志着中国消费金融领域正经历从“抵押时代”向“信用时代”的历史性跨越。
进一步完善信用信息互联互通
在信用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征信机构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据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了解,征信机构不仅建立了包含个人和企业的信贷记录、还款表现、公共记录等多维度信息的信用信息数据库,为金融机构的决策提供支持,而且通过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个人和企业的信用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提高了信用评估的准确性和效率。此外,征信机构还与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等展开合作,共同推进信用信息的共享应用。
以蚂蚁集团为例,其在商业信用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芝麻信用是蚂蚁集团开放的商业信用能力,客观反映了个人的商业信用状况。目前,芝麻信用已在租赁、购物、商旅出行、本地生活等多个商业场景中得到广泛应用,帮助商户提供更优质、更便捷的服务。
当前,我国的信用体系已经扩展至金融、交通、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信用平台建设也在有序推进,信用信息实现了互联互通。
但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副研究员李粉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目前,各信用平台的信用信息共享还存在三大壁垒:一是不同征信机构采用不同的征信模型和评级标准,导致数据内容、采集途径、采集方式以及数据分析和处理方式各有不同,使得征信机构之间的数据难以相互兼容和融合,影响了信息资源的整合和使用效率。二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各征信机构或拥有数据的企业不愿公开所有数据,形成“数据孤岛”“数据垄断”等问题。三是信用信息涉及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数据共享存在隐私泄露和安全风险。同时,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也可能面临黑客攻击、数据篡改等安全威胁,这也成为了阻碍信用信息共享的重要因素。
以信用建设促进消费信贷投放
在我国消费金融行业从“抵押时代”迈向“信用时代”的过程中,信用建设成为了推进信贷投放的关键因素。在消费金融领域,消费信贷不仅有利于增强消费市场的活力,还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加便捷和灵活的金融支持。
近年来,我国消费信贷市场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不含个人住房贷款的消费性贷款余额21.02万亿元,同比增长6.1%,增加321亿元。
与此同时,在消费信贷市场,由于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完善,信息公开的透明度也有待提高,这导致了部分群体的消费信贷需求未能得到充分满足。信贷产品也存在标准化和同质化的问题,难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和定制化需求。此外,消费信贷服务成本高昂,风险管控也颇具挑战。
“对于信用记录空白的‘小白用户’,因其信用数据缺失,信用评估工作面临较大困难。此外,消费信贷市场的消费场景也难以判断,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信贷市场。”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尹振涛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对于信用记录较少或无信用记录的“小白用户”,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所长董超认为,征信机构应依托多维度信息,广泛采集小微商户的交易流水、支付数据和线上销售数据等,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科学刻画小微商户和普通消费者的画像,为其获得信用贷款创造有利条件。
李粉建议,下一步,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要协同合作,克服障碍,推动消费金融信用体系不断完善,促进信用贷款投放:一是加强信用数据整合共享。如依托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将税务、市场监管、司法等部门的分散数据进行一体化整合,支持征信机构依法依规深化对消费领域信用信息的共享应用,精准识别各类商户、消费者信用状况。二是优化监管政策。根据消费金融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差异化的监管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例如,对于针对新市民等特定消费群体的金融产品,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监管优惠,以扩大金融供给。三是鼓励金融机构加快数字化转型,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风控能力,优化信贷结构。
让信用转化为可融资的资产
“尽管消费金融市场发展迅速,但目前金融供给的错配问题依然存在,消费者的需求也从‘有没有’发展到‘够不够用’‘好不好用’。”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蚂蚁消金”)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意见》提出,打造满足消费领域金融服务需求的专业化信用产品和服务。这意味着,金融机构要开发差异化、个性化的信用贷款产品,满足不同的消费场景。
以近期花呗推出的额度互动新功能“小红花”为例。用户在原有花呗额度基础上,如果需要更多额度,可以尝试提交证明材料,申请提额。其支持提交的材料超过1000种,包含职业类证书、学习技能类证书、学历奖项类证书、工作证明四大类。
上述蚂蚁消金相关负责人表示,当下的年轻人,由于工作方式更多元化,许多工种新奇小众,传统风控手段难以“看清看准”。因此,蚂蚁消金采用最新的智能实时交互式风控系统,识别年轻人的能力,信任他们的能力。
同时,针对缺乏抵押品的中小微企业,金融机构利用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等多渠道收集信用信息数据,精确评估信用风险,以支持消费信贷的投放。
某股份制商业银行支行负责人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分析全国中小微企业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提供的企业收支、水电煤气税保等公共机构交易对手资金往来信息,能精准评估企业的运营状况和还款能力,更全面地做好客户刻画,破除“唯抵押论”的壁垒,设计更合理的方案。同时,开展风险分析研判和全流程管理,及时发现业务风险苗头,降低信用风险成本,提高信贷业务可持续性。
一家位于广东的服装企业因急需资金周转备货,向上述股份制商业银行支行申请了信用贷款。该支行通过全国中小微企业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提供的信用信息报告,充分评估该服装企业的经营真实性、融资合理性和风险度,仅用两天时间便成功放款300万元。
“一方面,提升了贷款审批的效率,及时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另一方面,在贷后管理方面,还能够按月查询客户的流水变动,大大减少了沟通成本,加强了银行的动态风险预警网络。”上述股份制商业银行支行负责人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在信用转化为可融资资产的过程中,如何避免信用滥用成为了不可回避的议题。
李粉认为,从短期来看,应尽快健全数据共享隐私保护的制度框架,通过加强技术创新、统一数据标准,打破信息孤岛,通过沙盒监管、政策试点等积累风险可控经验,严惩数据滥用行为;从长远看,需强化消费者教育与权益保护,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参与、公众监督的三位一体机制推进,构建既能激发消费金融活力,又能守护数据主权与公民隐私的现代化信用生态,最终实现数据安全与消费金融发展的动态平衡。
股票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